首页 > 

我的起源怎么躲避球形闪电

时间:2024-04-27 08:34:58 浏览量:56441

我的起源雷牙虎怎么样

我的起源怎么躲避球形闪电?

球形闪电是飘在空中的静电团,最好在建筑物里躲避。

前方出现球形闪电,该怎样躲避?

球状闪电,民间又称之为滚地雷,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闪电,最大的直径可以超过几米。

球形闪电在人类看来是灵异的。

在颜色上,球形闪电一般为红色或者是橙红色,也有黄色、蓝色、绿色等。它的持续时间一般很短,只有几秒钟,最长可达几分钟时间。

另一个灵异的地方是,球形闪电的运动轨迹。它一般形成于天空之中,然后会急速从天上滑落。就像是闪电结出的果实,然后果熟蒂落。

但当它从天上掉落快接近地面时,它却会突然变向,然后转为慢速水平运动,此时还伴有快速的自旋。

第三个灵异的地方是,球形闪电可以穿过门窗等建筑物,“滚”入室内。

球形闪电一般会无声消失,但它遇到人时,会发生惊人的爆炸,进而造成死伤事故。

关于球形闪电形成的原因,现在还是一个谜。一般认为,球形闪电是一般闪电在击穿空气时产生的空气等离子球,球体进而包裹,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球形闪电来到地面之后,就像巡逻一样,寻找着让它释放能量的目标。

话说回正题,如果你遇到球形闪电怎么办?

如果是在室内。

当然不能去碰它,当然也不能喊着妈妈极速跑开。因为你的跑动会产生气流的扰动,进而吸引球形闪电“发现”你,进而引其上身。

最好的办法是,屏气凝神,做个小透明,悄无声息的离开。如果无法逃离,最好的办法便是趴下撞死,人体与大地的接触,可以迅速地释放中和自身上多余的电荷,进而让球形闪电无视掉你。

如果是在室外,除了趴下装死这一招,还可以通过扔石块等方式,扰动气流,转移闪电的注意力。

反正,最忌讳的就是转身就跑!这时候做个吃瓜群众,亲眼见证着罕见的自然奇迹,竟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了。

科学重口味,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本姑娘!

遇到球形闪电,如何躲避?

球形闪电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形状。据气象专家介绍,球形闪电似一团火球,约有篮球那么大,偶尔也有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球形闪电多半在强雷雨的恶劣天气里才会出现。球形闪电“喜欢”钻洞,有时候,它可以从烟囱、窗户、门缝钻进屋内,在房子里转一圈后又溜走。球状闪电有时发出“咝咝”的声音,然后一声闷响而消失;有时又只发出微弱的噼啪声而不知不觉地消失。球形闪电消失以后,在空气中可能留下一些有臭味的气烟,有点像臭氧的味道。球形闪电的生命史不长,大约为几秒钟到几分钟。 据专家介绍,预防球形闪电主要方法是关闭门窗,防备球形闪电飘进室内;如果球形闪电意外飘进室内,千万不要跑动,因为球形闪电一般跟随气流飘动。如果在野外遇到球形闪电,也不要动,可拾起身边的石块使劲向外扔去,将球形闪电引开,以免误伤人群。

刘慈欣的《球状闪电》给你们什么感受?

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刘喜欢套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概念

他设定了球状闪电是源自超宏观世界的宏电子,而我们的宏观世界对于它们就是微观世界。既然是设定一个与我们对应的超宏观世界,那么物理规律应该是一样的,不然就没什么好编的,随意扯好了。事实上大刘也一直企图让读者以我们的量子力学去理解宏电子,比如被宏电子灭掉的动物处于死与没死的叠加态。。。这典型的量子力学脑洞。然而他却又设定了宏电子具有确定的轨道。。。。像一颗行星一样运行。

这还不算,在写到宏原子核时,为了套弦理论居然把宏原子核设定成一根扭动的弦。。。我们的世界原子核里的质子明明是三个夸克组成的,加上胶子如果是弦至少也得六根啊_(:D)∠)_

最后是那个叠加态的凌云(是这个名字吗?太久了记不清了。。。)已经确定死了居然还能生死叠加_(:D)∠)_薛定谔的猫也不会这样玩啊_(:D)∠)_

科幻小说就是科幻小说,真不能太认真

球形闪电是个什么东西?

球形闪电,也叫球状闪电,简称球闪,民间俗称“滚地雷”。英文名字Ball Lightning,简称BL。

对于球状闪电有很多文字记录,但遗憾的是一直缺乏影像资料,网上有很多奇炫的所谓球状闪电照片,其实并不是球状闪电,而是等离子灯的,比如下面这种:

等离子灯

还有一些是假想图,比如下面这种:

球状闪电假想图

1963年,美国肯特大学的一名电磁学教授,在纽约机场亲眼看到了一个球状闪电,穿墙而入又穿墙而出。自此,科学界才正式承认球状闪电的真实存在。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学报A》也公开刊登了球形闪电的目击情况。

报道与记录

我国较早的新闻报道:

1989年4月4日深夜0点,中国湖南省隆回县桃花坪乡一间平房里,突然闯进一个“雷球”,击中屋里3人,均死亡。

近几年在国内造成伤亡的新闻报道:

2009年8月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周边一个村里,上午9点,球状闪电击中一栋正在修建的二层小楼,造成17人死亡、3人受伤。事后看气象记录,那天8-10点为雷暴天气,9点10-15分之间有3-4次闪电。

注:那栋小楼在郊区,周围没有建筑物,小楼很突出,又没有安装避雷装置。那怎么判断是球状闪电而不是普通的雷击呢?主要是现场没有雷击点,剩磁测试显示超标5.2倍。

古代文字记录: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

大意说:有“雷火”从堂屋西边房间的窗口进来,从房檐下出去,人们以为堂屋被烧毁了,都跑出去躲避。等到雷火停止,房屋却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变黑了。有一个木制格子,上面杂放器具,其中一个漆器上的银饰融化了流在地上,而漆器却没有烧焦。还有一把宝刀,非常坚硬,在刀鞘中熔化为液体,而刀鞘却完好无损。

明朝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天微雨,忽有流火如球,其色绿,后有小火点随之,从雨中冉冉腾过予宅,坠于厨房水缸之中,其光如月,厨中人惊视之,遂不见。

国外也有一些记录,看起来更加诡异恐怖,比如:

上世纪40年代,法国一个小城镇里突发雷雨天气,三个士兵站在树下躲雨,被球状闪电击中。但他们仍然保持原来姿势站着,直到有人过去接触到他们身体时,3具尸体突然倒地,化成灰烬。美国一个小城某户人家遭遇球状闪电,好在家里没人,没有造成伤亡。但家庭主妇回家,发现冰箱里的生肉全都熟了,而冰箱却没有损坏。……

特征

根据目击者的描述,目前整理和总结出了球形闪电的特征:

大小:直径10-50cm

颜色:白、红、橙、黄等

亮度:接近100瓦

声音:无声,或有嘶嘶或嗡嗡声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如硫磺味

运动:悬浮,或水平运动

出现:通常伴随普通闪电或雷暴发生,可在密闭空间中形成

寿命:超过1秒,不到1分钟,安静或爆炸后消失

这些特征把球状闪电和普通闪电区分开来,但是由于非常缺乏观测资料,尽管目前世界上提出了很多球状闪电成因与机制的假说,但还没有一种能获得确定和广泛的认可。

各种假说

有:“磁力线网”说、“水合离子”说、“金属纳米粒子球”说、“聚合体细丝”说、“弦理论”说、“电击土壤”说等等。

2012年,中国科学家首次拍到球状闪电,并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2012年7月23日夜里将近10点,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袁萍和博士研究生岑建勇、薛思敏在青海省的高原上,用光谱仪监测一场雷暴。在观测云对地闪电时,球状闪电突然出现,仪器记录了整个过程,一个球状闪电从地面弹起,水平移动5米,略微升高后移动15米,之后消失,共1.64秒。仪器记录了视频、声音和82张图像,成为珍贵的研究资料。

之后,研究团队用了几个月时间分析球形闪电的光谱数据,得到了令人兴奋的发现:一般闪电主要涉及空气里的元素。而球形闪电里存在硅、铁、钙的谱线,这些元素在土壤中极为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土壤说”。

“土壤说”认为球状闪电与云对地闪电击中土壤有关。当闪电击中土壤,释放出土壤中的硅元素,在空气中形成一个区域,漂浮着硅、氧化硅、碳化硅的纳米颗粒,这些颗粒储存了闪电的部分能量。之后这些颗粒逐渐氧化,把储存的闪电能量释放出来,形成球状闪电。

不过,这一假说还需要更多验证。

总之,球状闪电迄今为止还是未解之谜,等待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它的秘密。

球状闪电到底是什么?谁有目击球状闪电的亲身经历?

球形闪电,俗称“滚地雷”,以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通常人们看到它是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发光球体,移动速度不定,甚至可能出现静止的状态,球形闪电一般维持数秒,也有几分钟的记录,颜色则非常丰富有橙色、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绿色和白色等。

球状闪电因为刘慈欣写过的一本同名小说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是人们对球状闪电的了解依然非常少,它对人类来说还是非常神秘。

首先,球状闪电被人目击到的情况就比较少,因为它的持续时间并不长,而且它的出现是没有任何预兆的,甚至有目击报告显示,在没有雷暴甚至没有下雨的天气,它都会出现,而且球状闪电的出现一般时间比较短,短的也就几秒,很多目击者从震惊中清醒想要拿相机把球状闪电拍下来的时候,它已经消失了。

其次,球状闪电太过诡异了,它呈球形,而且温度很高,五颜六色,行动起来还很随心所欲,有的静止不动,有的到处乱飘,而根据一部分目击者的描述,球状闪电还会穿墙,鉴于这些太过怪异的描述,半个世纪之前,球状闪电一直不被科学界所认可,知道后来,有了更确凿的证据,球状闪电才被科学界所承认。

但是,对球状闪电的探索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科研人员把球状闪电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就如同小说里写的那样,你虽然是一个研究球状闪电的,但是,你却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亲眼见到球状闪电一次,试想,让你去研究一个你可能一生都没法亲眼看到的东西,你会如何?

所以,要想研究球状闪电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再实验室创造出一个人造的“球状闪电”,这样研究才能继续,你的研究结果才能让社会大众所信服。

事实是,已经有一些实验室无所畏惧的开展了对球状闪电的研究,并在实验室尝试模拟出球状闪电。

马科斯.普朗克研究所通过在水箱中释放高压电产生了类似球状闪电的效果,但他们也承认说,这也只是类似球状闪电而已。

伊莱·杰比和弗拉基米尔·迪克蒂亚在实验室中,用微波炉制造了一个等离子球,同样的,这也只是类似球状闪电,因为大自然中并没有微波炉那样的环境。

巴西的两位科学家用电焊蒸发一块硅片,产生了在地上弹跳的小火球,而这和中国研究人员2012年6月所观测到的现场情况较为相符,根据光谱分析,球状闪电中,硅元素占比最高,科学家认为,闪电在几种土壤时,会瞬间蒸发里面的二氧化硅,得到硅蒸汽,硅蒸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产生热量,并发光。

但是这解释不了为何球状闪电会有穿墙的现象,而且很多球状闪电的目击在高空,可高空中又没有硅。

有科学家提出了更加大胆的一种设想——黑洞假说。

这种设想认为,球状闪电很可能是原初黑洞又称太初黑洞(这种原初黑洞不是因为恒星的坍缩形成的,而是从宇宙大爆炸遗留至今,根据大爆炸模型,大爆炸之后又一段时间极高的压强和高温,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原初黑洞。),这些神秘的黑洞就是球状闪电!

当然,这种没有详实论述与证据的假想并不能为科学界广泛认可,但是面对着完全不把物理定律当回事的球状闪电,我们似乎脑洞就得开的大点才好。

球状闪电现在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解开球状闪电之谜,到时候说不定会有颠覆我们世界观的发现呢

我,图腾,你,关注。

球状闪电之谜已经解决了吗?

物以类聚,在地壳下的岩浆表面会积聚大量的原子量较小的元素矿物质,其中有大量的气体包含水蒸气,这些浮在岩浆表面的物质,顶起了地壳引起造山运动。气体和水蒸气在这些矿物质的上层,被地壳密封在地下,地壳上拱时出现了一些裂缝,这些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岩石的裂缝渗透到了地表土壤之中。当土壤中的气体积聚过多时,这些气体就会顶破土壤,快速逃逸。

在这些气体向外快速逃逸时,由于负电荷同向运动相吸负电荷逆向相斥,产生巨大的磁场。这些气体从裂缝快速溢出时,气体自身属于同向运动,产生的相吸磁力进一步压缩气体,使单位时间溢出的气体量增加;这些气体从裂缝快速溢出时,气体与岩石属于相对逆向运动,产生的相斥的磁力扩宽裂缝,使单位时间溢出的气体量增加。

这些气体在喷出地面后,飞快上升,造成向外向下翻的漩涡,形成“烟云”,像烟圈一样。随着气体继续喷出,烟云向外向下翻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产生巨大的相吸磁力是烟云聚成一团,形成球形闪电。球形闪电是高速向外向下翻的气体漩涡,球形闪电的气体密度很大,带有大量负电荷。球形闪电负电荷与地面相对逆向运动产生反重力现象,使球形闪电可以在空中飞行,飞碟的飞行原理模仿球形闪电。

地下气体喷流要形成球形闪电,需要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较安静的环境,空气流动或人畜活动都可能使球形闪电无法形成。

为什么闪电不是直线的呢?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云层与云层之间、云与地面之间剧烈的放电现象。

人工模拟闪电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大家看看火山视频,不少视频都是实验现场拍摄下来的。两根高压电极靠近到一定距离,就会产生放电现象。

总结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呵。

只有正负电荷之间才能产生放电只有正负电荷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产生放电只有正负电荷之间的距离达到最短时才能产生放电。这是闪电(放电)的必要条件。

先说第一个条件:为什么正负电荷之间才能产生放电呢?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产生的电场是相反的,负电荷(电子是一种负电荷)只有在这样的电场中才可以产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正电荷除正离子外,存在于原子核内)。这里只讨论气体和固体范围,不讨论液体导电问题呵。

第二,说说第二个条件,当正负电荷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电势差(电压)就很大,许多空气分子、水分子就会发生了电离,由绝缘体就变成了导体,负电荷(电子)就会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很强的电流。电子的流动方向一般是从带负电荷的云层流向带正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地表上带负电荷的物体向空气中释放电子,即电子由地表上的带电物体流向云层。

所以,少量的放电出现在云层与地表之间,好在有避雷针的引导作用,才避免伤害地表的建筑物和生物。如果你不是在避雷设备保护的范围内,雷击的可能性就很大呵!惊蛰以后,雷电的概率大大增加,大家不要在空旷的田野、没有避雷设备的高大树木、电线杆等下面躲避雷雨。

放电的第三个条件,放电的两个物体总是选择距离最近的两个点放电,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电荷总是集中在物体的尖端。哪点与云层的距离最近,是首选放电的点,所以,放电(闪电)又叫尖端放电!但是,电流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的,电流的路径与空气的湿度、温度、密度等因素有关,是沿着电势下降最快、电阻最小的路径行走,其路径是不确定的。有时我们看到的云层中放电的路径并不是电流的路径而光的反射结果。

在雷雨天气时,如果你在空旷的操场踢足球,放电的点可能首先足球运动员,看新闻知道:上海市某学校,学生在操场上被雷电击中,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人与云层之间最近的点就是"你"!同理,在树下躲雨,云层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最近点是树梢,虽然雷电不是直接伤害你,伤害的是树木,但是,"雷池失火,殃及池鱼",你能够有幸逃过劫难,算你福大命大!

为了让大家学习一些避雷知识,本人多说几句吧,尽量不要在雷雨天气出门,更不能打着雨伞开着私家车出门,有可能你是放电最近的一个"点"。雷雨天,不能玩手机,手机发出电磁辐射,可能"诱导"雷电的走向。雷雨天气要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闪电进入家庭,也可能直接选择家里某一个用电器作为放电对象。家用电器均要关闭电源,以防外面的避雷设备不能避雷导致高电压、强电流"袭击"家用电器。

了解尖端放电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了以下几个知识点了。为什么避雷针总是安装在建筑物的顶端或边角处?为什么古代建筑物棱角分明?为什么高压输电线的最上层是二根避雷线?为什么电磁波发射装置总是比避雷针要低一些?为什么变电所的避雷针总是安装在四个角落且比变电设备高出很多!

农村老人说,以前农村山上能见到球状的闪电,这是真的吗?

感谢邀请,我是农夫,我来回答这个关于球状闪电的问题。

在夏季的时候,雷电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南方,有时候还会出现雷暴天气的,这是非常可怕的。由于光速要比声速快很多,所以我们常常都是先见到闪电,然后才听到声音。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见到的闪电,也基本上都是不规则的线型的。所以就有人把闪电比喻一把剑,劈开天空。那球状闪电是什么鬼呢?

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也说起过球状闪电,村里有不少的老人都说在山上见过这种奇怪的闪电。因为农夫是没有见过的,听村里一些见过的老人描述,这种闪电就像是一股发光的大圆球,其颜色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还会不断的变化。

球形闪电持续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有些就和正常的闪电一样,是持续几秒钟就消失了。但是有些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甚至会持续到几秒钟。这种闪电非常的活跃,是接近地面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大号的皮球,会在近地面蹦蹦跳跳,并且毫无规则的到处乱飞。这种闪电过后,还会有一股很隆重的硫磺味道。如果现在看到,估计不少人会认为这个是UFO,但是在过去农村的老人哪知道这个是UFO,看到都会很害怕。

农夫也特意查找了一下,关于球形闪电确实存在的,不仅在国内有,像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就曾记载过此事,这也应该是对球状闪电最早的记载了。而在国外也有历史记载的。其中上世纪40年代,在法国就发生三个士兵被球状闪电击中的事件,当时他们被闪电击中以后,依然和没事人一样站着一动不动,可是当别人碰触他们的时候,这三个士兵就瞬间化为灰烬了,想想实在是吓人啊。

不过说来也很奇怪,虽然其破坏力很惊人,但是却只是对金属物品、人畜造成伤害,却对于一些易燃的草木却没什么影响。农夫虽然见过不少的闪电,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球状闪电。对于其了解也只能是从农村的老人口中得知。各位朋友们,你们见过吗?目前正值夏季,也最容易出现雷暴天气,在雷雨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外出哦!

中国至今无法破解的未解之谜,你知道几个?

在上个世纪时,有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新闻,那就是:彭加木失踪案。由于失踪地过于蹊跷,以至于人们认为他不是失踪了,而是被绑架或者携带双鱼玉佩穿越了。

彭加木是原中科院的研究员,以及中科院新疆分院的副院长,长期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曾先后15次到达新疆进行科学考察,为我国边疆科研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彭加木又一次来到新疆考察,这次他作为考察队长,带队来到了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彭加木带领团队首次实现了我国人自己组队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并采集了许多矿物的化石。带队走出罗布泊之后,团队在当地的米兰农场进行修正。

按理说,任务进行到这里已经结束,但是彭加木并不开心,他提出利用20多天,再次返回罗布泊进行考察,开坡一条新的考察之路。

然而在这一次,他却失踪了。

罗布泊考察

当彭加木提出再一次返回罗布泊考察时,队里的其他成员都表示反对,原因是因为罗布泊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而且非常缺少水源,以至于他们随时有可能丧生于此。

但是彭加木认为,这次考察虽然已经结束,但并没有发现重要的矿产资源,如果能够再次考察,说不定就可以发现一些其他的发现。

很快,当地的批示来了,同意彭加木一行人再次进入罗布泊进行考察,但是,一旦汽油或者淡水余量低于一半,就要立即返回。

就这样,这批队伍又出发了,出发时虽然携带了大量的汽油以及淡水,但由于中途没有补给站,所以淡水和汽油很快就所剩无几。

在当时,是选择求助让组织派直升机运水,还是自己出去找水这件事情上,彭加木又一次和队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彭加木认为,直升机送一次水,至少要消耗2000元以上, 成本浩大,非常不值得,不如外出寻找水源,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经费。

但是队员们不同意,据研究水文地质的科学家王文先先生介绍说,当时他和另外一个研究员研究了当地的地势地貌,分析出当地不可能有水源,即使有水源,也是少量的盐碱水,无法满足考察队员们的需求,因此一定要直升机运水。

就这样,彭加木拗不过队员们,只好同意了求助,求助内容为:

我们今天十二点到达库木库都克地区西大约十公里的地方。我们缺油和水,请紧急支援油和水各五百公斤,在18日运送到这里。请示作战处办理,请转告乌鲁木齐。另,捕获一头野骆驼。

很快当地政府回复消息:同意救援,原地待命。

彭加木的失踪

虽然当地政府同意了救援,但彭加木还是失踪了。下午时,队员们都在一起,过了一会儿他们才发现彭加木不见了,不过当时他们并不着急,他们猜测他可能是上厕所了。

但过了很久也不见彭加木回来,于是队员们慌了,到处寻找他,在车上发现他留了一个小纸条:我去东边找水。研究人员顺着他留下的线索以及脚印去寻找他的身影,但彭加木的脚印却在盐壳地上消失了。

第二天,直升机救援来了,也加入到寻找彭加木的队伍之中,但依然没有寻找到。

彭加木失踪的消息被媒体报道之后,一时之间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这是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非常推崇科学家,再者是因为彭加木的失踪实在是太过于蹊跷了。

我们知道,罗布泊虽然面积大,但彭加木只是独自一人徒步寻找水源,而救援队里却有小汽车以及直升机,但他们都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身影。

所以很多人猜测,彭加木并不是失踪,而是被绑架。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谣言,因为罗布泊离我国边境线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即使彭加木被绑架,也不可能在地上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揭穿谣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到彭加木,为此我国曾经先后3次组织人力物力寻找彭加木,但别说寻找到他的人,即使遗骸也没有寻找到。

由于彭加木的失踪过于离奇,以至于现如今网络上各种谣言都有,甚至还有人认为:彭加木并不是失踪了,而是携带双鱼玉佩穿越了。

但由于我们至今还未寻找到彭加木先生的遗骸,以至于我们再也不知道他后来究竟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只知道的是,彭加木先生身上,有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固执与信仰,在那个年代,他们愿意为了理想而奋斗,愿意为了新中国早日崛起而奉献自我,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他没能迎来最后的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