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钗扑蝶能表现宝钗性格中的什么特点

时间:2024-04-24 12:03:01 浏览量:76396

薛宝钗的人物分析

宝钗扑蝶能表现宝钗性格中的什么特点?

诚谢邀请!先来阅读原文: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便欲回来。

1.表现了薛宝钗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宝钗扑蝶,说是的正值妙龄的宝钗,去寻同伴玩耍时,路上看到一双翩跹起舞的蝴蝶,童心未眠的她,萌发了与忽起忽落的蝴蝶嬉戏玩耍的念头,本来,她是知书识礼的青春少女,自己又洞明世事,如此奔放的行为纯属恣意欢娱与没有规矩,,但毕竟是天真无邪的姑娘,礼教并不能压抑她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2.暗喻了宝钗有强势一面,性格中具有主动的进攻性.

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里,蝴蝶是自由、美好的象征。“庄子梦中化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都用蝴蝶寄托了纯洁的情感。作者用蝴蝶面临恐怖的灾难,来反衬宝钗的有破灭美好事物的潜在能力与念头!

3.说明宝钗是珍惜荣誉,随机应变的人.

此后就有了蹑手蹑脚、香汗淋漓、仍然扑蝶不成,无意跟踪到滴翠亭、偶听到又听墙角红玉与坠儿对话;她灵机一动,继尔使了个“金蝉脱壳”的离间之计,有嫁祸于黛玉之嫌,弄得黛玉与小红互相猜忌,从而直接导致了黛玉对小红的不信任。

展现两大女主人公人性的场景:宝钗有扑蝶之乐,黛玉有葬花之悲;独具慧眼的曹雪芹把“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同安排在第二十七回的一个章节里,意为深长,让读者自己对照和比较:葬花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扑蝶有灭绝生命的潜在意图。

你觉得薛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些事件可以看出她的性格来?

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标准淑女。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表现她在封建社会忠诚的礼教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既是复杂的,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人物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服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账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从这里也充分看出薛宝钗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综上所述,薛宝钗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她的身份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个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风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和贾政.王夫人.风姐等同一体是极端错误的。最后本人给薛宝钗的性格恃点铸成二十四个字:处事淡然,做事无情。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圆满隐忍,深明大义。

薛宝钗的主要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温柔敦厚是薛宝钗性格的外露特征。

总凡一切封建礼教,她都拥护,并且时刻不忘用以影响周围的人。

薛宝钗热衷于功名富贵,把自己的希望与年青人的出路完全寄托于封建统治阶级,强调“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这实质上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明哲保身哲学的变形。

薛宝钗浑身理学气,在她的言谈中诗词只是“玩物”,是要“表志”的。

如此说来,薛宝钗当是个典型的封建淑女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透过她温文尔雅的外表,我们又看到了一颗跃跃欲试的、封建利己主义的野心。

总凡一切封建礼教,薛宝钗都积极地宣扬,然而她自己却并不完全信从,她的言行并不统一。

她要的是别人的遵守;而她自己,对她有利,则把它作为行动的规范,对她无利,则阳奉阴违。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宝钗恪守封建道德规范,待人接物滴水不漏,史湘云对她的评价是挑不出毛病来,这个评价不虚,史者史笔也。

或许有人不认同,比如说她给宝玉绣肚兜时的表现不是一个女孩子应做的,这是误会。事情发生在怡红院,回目为什么是梦兆绛云轩呢?因为这是远响近影,将宝玉四岁时发生的事放在了眼下说。还有送药一事,把宝钗写得对宝玉含情脉脉,实际她是演绎一个王妃对北静王的态度。另外,扑蝶时的随机应变也历来受到人们的诟病,实际是借此事件暗示黛玉之死的责任人,那个人属蛇,而宝钗则属猴。所以,不能凭表面文章(假语)而轻易地下结论。

那么,为什么黛玉也肯定她是一个好人呢?这是因为“好”字在这里是有特殊含义的,将好拆开是女子,和女儿相同,女儿在书中指的是女娲的儿女,女娲是华夏民族传说中的始祖,那么女娲的儿女也就华夏儿女。薛家原型当时是公认的满族人,为什么又说是汉族人呢?书中告诉我们,薛家原型傳家远祖是汉族,东汉时迁到了东北,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与满族杂居,互相通婚,语言及风俗习惯都已满化了,所以宝玉指着茗烟骂薛蟠是反叛杂种,平儿也骂贾雨村野杂种,这都是有深意的。当然,黛玉说宝钗是好人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宝钗并没有和黛玉争宝玉的任何主观意识。

那么,宝玉为什么对宝钗不感冒呢?其实宝钗的问题出在价值取向上。从雍正八年宝钗选秀落选时,元春原型就送给她一对红香麝串,意思是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找一个好人家嫁了,比入宫要幸福的多。那年宝钗十五岁,而宝玉只七岁,元春根本没有让宝钗嫁给宝玉的意思,元春早已将打算将女儿黛玉许配宝玉,而且三年后付诸行动,给二玉订了婚。但宝钗宫迷心窍,你看她对穿黄袍的元春有多羡慕,对她的本家富察皇后就更羡慕了,“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意思是,如果不能进宫我宁可出家为尼。你看宝钗的心意有多坚决,这就是拖到二十三岁仍待字闺中的根本原因。

其实,求上进,入宫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入什么宫,嫁给什么人。本来一般都有个善恶正邪之分,可宝钗不是,只要能进宫,哪管他皇帝是谁。当时的形势是“双悬日月照乾坤”乾坤,嫡系和庶系为争帝位已是“双瞻玉座引朝仪”了,两派已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薜家原型是嫡派,在这个节骨眼上,宝钗竟然打算嫁给庶派,这不纯粹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有奶就是娘吗!你想,象宝玉这种恨透了仇家的人,能对宝钗有好感吗!

总起来说,宝钗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既有停机德也有咏絮才,但这个德只是小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事清楚,大事糊涂”糊涂。最终导致遗恨终身,否则,按当时的婚俗,她死的时候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大家会如何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不是作为正面形象设置的:一是她也经常道貌岸然地劝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二是她自己也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野心,再说她来到贾府本来就是奔着皇上选秀去的;三是显得过于老成,缺乏一个十五六岁少女的灵气;四是她性格中还有阴险的一面,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的情节里,因为意外听到林红玉和坠儿的悄悄话,她为了给自己清白,陷黛玉于不义,可以看出;五是过于圆滑世固,显得不真实。

当然,现代人从某个角度也喜欢她的丰满漂亮的外表,喜欢她玲珑圆转的性格。

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价一个人看你从哪个角度看。

如何用一个字形容宝玉、黛玉、宝钗的性格特征?

题:如何用一个字形容宝玉、黛玉、宝钗的性格特征?

答:宝玉~情;黛玉~弱;宝钗~冷。

宝玉为何用一个情呢?宝玉前世今生都与情字有缘,前世以神瑛侍者的身份为绛珠仙草日以甘露灌溉,后绛珠草得换人形,仅修成女体,他们两人前生有缘,故绛珠~(黛玉)到凡间一定以泪还其甘露之惠的。

况且宝玉与大观园中的众姐妹黏着她们象黛玉袭人就有情……其它的亲情、友情等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黛玉~为何用弱作特征,前世今生都须照顾和护理病态的身体,纵算文采了得,就一个“弱”字,已经不起打击和受尽精神上的折磨,故早早仙逝駕鹤西去也。

宝钗~为何用一个“冷”字,作者在宝钗身上要她常服“冷香丸”就是最好的暗示,她人有着高冷的表现,金钏儿的死,本属王夫人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她对王夫人一句:她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跌下井的……叫她姨娘不要念念于心,多给几两银子就发送她了……好一个没人情味的“冷”字,她有太多冷的表现了,虽然表面热情,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知道了,例如袭人出嫁的下场等等。在此不作叙述。

答题完成,谢谢。

《红楼梦》里宝钗住的蘅芜苑里的花草,预示了宝钗怎样的性格特点?

都是攀援茎和缠绕茎植物,比喻宝钗原型傅秋芳的“攀附权势。此外,这些植物还比作绳索,暗示宝钗被处绞刑的结局,正所谓,“水荇牵风翠带长",“丝垂翠缕",“秋千架上春衫薄"……

黛玉和宝钗性格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双生花”,一个是雍容华贵的牡丹,一个是妩媚风流的芙蓉,一时瑜亮。虽然最后“钗黛合一”,但是她们还是迥然不同的。

薛林二人的判词已经点明了各自的性格: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具备“停机德”,林黛玉具有“咏絮才”。

薛宝钗的“停机德”

薛宝钗举止娴雅,端庄持重,遵从封建礼教,恪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当时社会价值观认同的淑女,如乐羊子妻般有“停机德”。

“停机德”是乐羊子妻的故事。

《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故事大概是:乐羊子在外求学,因想念妻子半途而归,他妻子拿刀对着织机说:“布匹是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现在隔割断织品,原来的功夫就白费了。做学问是一样的道理,半途而废会一事无成。”乐羊子感言,重新去求学,七年没有再回来。

乐羊子妻是规劝丈夫走正途的封建道德典范,宝钗也持这种主流观念,她认为男子应该走仕途经济的正途,所以对宝玉多次规劝。前文通过袭人的口侧面写她对宝玉的劝谏: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脂砚斋批语透露,曹雪芹原稿八十回后还会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正面写宝钗对宝玉的劝谏。

她是封建道德规范下的合格妻子,“山中高士”,对丈夫“举案齐眉”。

文中写宝钗的蘅芜苑简朴异常,也表现她不尚奢华,宁静淡泊的品性: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李纨称宝钗的《咏白海棠》含蓄浑厚,正是她品格的写照。“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

林黛玉的“咏絮才”

林黛玉至情至性,率性而为,同时又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她才华横溢,堪比谢道媪的“咏絮才”。

谢道媪是东晋才女。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了她咏絮的故事: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谢道韫比喻雪就好像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一般,形象地抓住了雪花的洁白、轻柔。谢道韫的“咏絮才”成了才女的代名词。林黛玉的才学就不逊于谢道韫。

林黛玉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在整部书中,她写的诗最多。写诗已经成了她的日常。迎风洒泪,对月感怀,皆可成诗。

林黛玉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诗才。元春省亲,她就准备大展奇才,只是元春命他们每人只做一首诗,没有得到发挥。她意犹未尽,就替宝玉捉刀做了一首《杏帘在望》,被元春称赞是宝玉诗是最好的一首。

咏白海棠时,你看黛玉的成竹在胸的轻松。宝玉很捉急,一个劲地催黛玉,黛玉却说不用他管。文中写: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

等别人都写完了,黛玉才一蹴而就。文中写:

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一挥而就”、“掷”活画出了黛玉的轻松自如。

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有没题到的住所,贾政又让大家把其他地方都题了词。黛玉题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黛玉的多愁善感还催生了一个美丽的行为艺术,葬花。她的潇湘馆,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窗上的霞影纱,窗前的鹦鹉架,处处充满着雅致。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不同的根源

宝钗重德,是山中高士,黛玉重才,是世外仙姝。她们性格的不同,根本在于三观的不同,而三观的形成是和家庭、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一, 家庭出身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根本观念。

文中写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曾考中探花,可知才学出众。母亲贾敏是荣国府嫡出小姐,贾母最是疼爱,学问识见应该比元春有过之而无不及。林如海夫妻非常重视对黛玉的教育,请了曾中进士的贾雨村做家庭教师。贾敏去世,林如海还是想让黛玉守制读书,贾雨村想辞馆林如海又将他留下了。

在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加之天性聪颖,林黛玉肆意表现自己的才华,并不觉得针黹女红才是女孩的本分。对宝玉她也并不觉得仕途经济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因此从来没有对宝玉说过“混账话”。

宝钗出身在一个皇商家庭,父亲死的早,哥哥薛蟠不务正业,为了撑起这个家,宝钗不得不压抑天性,管理俗物。文中介绍宝钗: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薛宝钗也是博学多识,诗词歌赋,戏曲绘画,都能信手拈来,但封建礼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宝钗对此非常遵从,对湘云、黛玉也都有规劝。

宝钗和湘云夜拟菊花诗题的时候,宝钗劝湘云不要在作诗上过于用心,说:

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

湘云和香菱叽叽呱呱谈诗论文,宝钗又说:

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行酒令时,黛玉不慎说了禁书的语句,宝钗规劝她: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二,生活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事风格。

林黛玉幼时父母爱如珍宝。母亲去世后寄居于外祖母家。虽然黛玉自认为是寄人篱下,但是外祖母对她如心肝肉一般的疼爱,宝玉对她更是体贴,她和姊妹、嫂子关系也非常好。初到荣国府,她还谨言慎行,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但随着时间久了,在荣国府熟悉了,林黛玉的天性就释放了。她不掩饰情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人际关系上就不如宝钗通达。

薛家经商的经历,使薛宝钗更加随分从时,人情练达,更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文中写“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的喜好点戏、点菜。她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并主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金钏装裹用。

和人冲突时她能忍让。清虚观打醮,贾母说想不起谁有一个金麒麟,宝钗回答湘云有。探春夸宝钗有心,黛玉却挖苦她:

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宝钗对黛玉的话却装没听见。

宝钗劝谏宝玉,宝玉不给她留面子,腿就走了。袭人夸她有度量:

宝钗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她抱着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王熙凤说她“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查抄大观园后,为避是非,她赶紧找借口搬离大观园。

结语

宝钗、黛玉二人德才有别,在婚姻上又有金木之争,却又惺惺相惜,都是大观园美丽的花朵。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小戏骨红楼梦》剧照,侵权立删)

薛宝钗的真实面貌是什么样的?做人是否当做薛宝钗呢?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个林妹妹,却也总是有意无意地疏远着宝姐姐。可透过现实的迷雾,我们最终会发现,林妹妹离我们渐行渐远,逐渐向我们靠拢的却是不大受待见的宝姐姐。

宝玉整日的吟风弄月,自我陶醉不已,但愿与姐姐妹妹们常聚不散;颦卿的世界里也只能容得下一个宝哥哥,纯粹的不沾染一丝烟火气儿。他们的梦单纯而美好,却也是“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经不起风雨的,出了大观园,什么都不是。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生活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分明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薛宝钗,性格沉稳内敛,成熟理性,“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在为人处世方面,最是透彻通达,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钗是有大智慧的。

她居“雪洞一般”的蘅芜苑,服食纯天然制就的冷香丸,佩戴的是黄金锁,是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花。

她是“丰年好大雪”之薛家的独生女儿,却不曾沾染富家小姐们的通病,她不事奢华,恪守女儿本分,留心家事,为母分忧。黛玉说“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他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薛姨妈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她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我见了她这样,有多少愁不散的。”有女如此,夫复何求?

史湘云最是敬重这个姐姐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贾母如是说。就连那些小丫头们,也是喜欢和宝钗顽的。一向对宝姐姐心存疑忌的林妹妹,最后也被真情感化,放下了心结。不得不说,宝姑娘做人是很成功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到。然而她亦是有原则的,不因宝玉不喜经济学问就刻意逢迎,不求上进的翩翩公子不是她的菜。

黛玉的好,是自带仙气的。在烟火红尘中讨生活,还是宝姑娘更靠谱些。总觉得整部《红楼梦》中,宝姐姐才是那个最令人怜惜的人,她承受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来自外界的,来自内心深处的,这一生,她都不可能放纵自己。千百年来,有多少女性在隐忍度日?做人当做薛宝钗么?真地很难!

你怎么看待薛宝钗,她《红楼梦》里结局的是最好的吗?

薛宝钗出生于富有的商人之家,为人有牡丹花的雍容艳美,博览群书,知识面广,端庄大气,克制忍让,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和处理上上下下、与各类人士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

但她的命运也很不济,从小得到父亲的宠爱,成为一个又有才学又长得漂亮的姑娘,可是,父亲在她年幼时又死了,一个哥哥无人管教非常不成器,寡母又不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威严的人,她一个年轻的未出阁的姑娘却要承担起家族重任,尽力维持着薛家的荣耀。

她起先的志向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暂住在贾府,也为了入宫备选才人、赞善之类女官,能够走像元春一样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平生志向,同时也为薛家争得进一步的荣耀。然而因为有他哥哥打死人这一不光彩家族史的缘故,使得宝钗没有如愿,入宫待选的事情就此搁下不提了。

从宝钗的价值观上来讲,她并不喜欢宝玉这样无事忙,不为将来仕途经济考虑,没有大志向的人。但是举目四望,身边听到见到的,又有谁一定会比宝玉强呢?就算是从外边求聘,找到家俬、名望、身份与宝玉相当的,也不见得有宝玉这样对女儿的体贴与温柔,以及俊秀的容貌的青年公子。所以,她只能退而求其次,与她的妈妈一起营造金玉良缘的传言与氛围,明明知道宝黛之间情深意厚,也只能从堪配婚姻的角度,在王夫人的支持之下,与贾母慢慢地磨,暗暗地较量,促成金玉良缘。

有时候从女儿的情感角度讲,宝钗也萌生退意,所以书中写到很多次,宝钗看到宝玉去看黛玉,有意进行回避;黛玉以各种讥讽的话来怼宝钗,她也都默然无语;元妃赏赐的端午节里,宝钗与宝玉相同,却不与黛玉相同,宝钗知道了,也觉得没意思。

然而,宝钗考虑问题,却不能够从女孩子的情感出发,她要考虑的是遵从封建传统礼仪规范,遵从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同时还要考虑到家族的利益问题。因此,在宝玉后来疯傻,王夫人向薛姨妈求娶宝钗之时,宝钗也只是遵从长辈的意愿答应了,心里其实也是不无惶惑和悲凉的。

婚后,宝玉虽然对宝钗也算温柔体贴,但只把她当姐姐看,并没有对她有太多爱恋,所谓高鄂续写的,宝玉渐渐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移到宝钗身上应该是不确的,因为宝玉对宝钗、对黛玉应该是径渭分明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他们成婚之后,宝玉与宝钗纵然是举案齐眉,但是到底意难平,宝玉心里还是念念不忘已经死去,却与宝玉情投意合的林妹妹,以致日常提笔写诗或晚间做梦,都自然追忆黛玉的音容笑貌,并且最终还是因为看破红尘,而撒手出家去了。

这样,宝钗的命运就只能是守寡,虽然说在高鄂笔下有了兰桂齐芳的局面,但曹公本意可能是不应该有孩子的,那么宝钗就是孤零零过活。守着宝二奶奶的这个空名头,在贾家被抄家之后,日渐凋零的境地下,逐渐埋葬了自己的梦想和青春,最终落得金簪雪里埋的悲惨结局,而且极大的可能是,她并没有坚持到终老,而是年纪不大就死去了。

她将平生才华和青春美貌尽付东流,其命运与黛玉一样也让人唏嘘感慨,因此上才演出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