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们看过《悲伤逆流成河》吗

时间:2024-04-27 01:00:02 浏览量:75291

如果声音不记得电影免费观看

你们看过《悲伤逆流成河》吗?看完是什么感觉?

《悲伤逆流成河》作为郭敬明的主打作品之一,将“疼痛青春伤感”体现的淋漓尽致,郭敬明写的书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为虐而虐,笔下的人物的喜怒哀乐根据的不是性格本身,更多的来自作者的命令,作者说你悲伤了,于是主角哭泣,作者说你该痛苦了,于是人物开始痛哭流涕。

简单来说,笔下的人物走向太莫名其妙,没有合理性。 另外,郭敬明笔下的青春不适合大多数人,没有融洽感,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青春的代名词是“明亮、活力、生机”而郭敬明笔下的青春除了撕逼、阴暗再无其他。

《悲伤逆流成河》更是将这一特征发挥到顶峰,几位主角的青春没有青春的意味,更像是一本“死亡回忆录”,所以我认为以这样一部作品作为改编对象,口碑不会太好。

当然,《悲伤逆流成河》电影版将主题从“青春疼痛”转向“校园暴力”,使剧情更具有合理性,根据点映的情况来看,易遥从一个饱受流言蜚语的受害者,变成一个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女孩子,这一切的转变从齐铭的出现开始转变,齐铭变成了一个救世主的形象,有句话说“针扎不到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疼”,于是齐铭依旧无法对易遥的遭遇“感同身受”。

校园暴力是一个新颖的话题,拍好了它是“青春片”的里程碑,但没拍好依旧会给人一种无痛呻吟之感。

《悲伤逆流成河》的受众面是年龄尚小的青少年,落落首次接触大银幕也把稚嫩这两个字写上了大银幕,电影的每一个画面依旧是青春片惯用的“MV”式拍摄手法,易遥的扮演者演技青涩,没有代入感,但纵使如此,当剧情演到易遥准备跳海,回过头说的那句“你们每一个旁观者都是加害者。”我还是真实情感的哭泣了,“校园暴力”这四个字太广,致使大众忽略语言暴力这一项,但现实中,言语暴力却是校园暴力的缩影,留下的创伤终身难遇。

我形容人生时常常用“很长、很好”这样的形容词,认为即使黑暗也终究会过去,可“雁过无痕”这四个字太难太难,只能寄希望于抵制校园暴力能够得到落实。